早在西元前430年,古希臘雅典與斯巴達交戰,戰士開始不久,一種急性傳染病「鼠疫」傳播到雅典,在短時間內使大批的軍隊和居民發病、死亡,導致戰敗。人類歷史上,天花曾流行了三千年,奪去大約兩億人的生命。
生物武器,廣義的定義是利用動植物、細菌、病毒等任何蓄意用於對他人造成昌害的攻擊或傳染媒介。目前生物武器的使用大多還是以「微生物戰劑」為主。
生物武器是生物戰劑及其釋放裝置的總稱。
生物戰劑概分為六類(分別是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細菌、毒素和真菌)
目前可被用作生物武器的病毒有:伊波拉(Ebola)、天花(Smallpox)、炭疽熱(Anthrax)等。其中炭疽熱是不具傳染性的
新一代生物武器:基因武器
此類武器是依照軍事需要,利用複製技術等基因工程技術,把一些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體而製造出新事生物武器。
(一)致病性、傳染性強:生物武器具有比一般病毒更強的致病性急耐藥性,其檢測、消毒、防治更為不易。
(二)生物專一性:生物武器可以使人、牲畜感染並危及生命,但不會破壞無生命物體如武器、裝備、建築物等。
(三)作戰有效面積大
(四)危害時間長:炭疽桿菌芽孢在陰暗潮溼土壤中甚至可以存活10年
(五)攜帶方便,容易施放,難以察覺
(六)生產容易,成本低:蓬勃發展的微生物工業,劑可生產各種抗菌素和微生物保護劑,又可生產任何一種病原微生物,造價比核武器便宜。
一次大戰後就已經有禁止使用有毒武器國際條例,例如1899年海牙第二公約及其附件、第二宣言以及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
「奈米」是長度單位,一奈米代表10-9公尺
最先提出人類有可能在奈米層級做各種應用的,是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
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奈米科學與技術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行
「蓮花效應」是指荷葉表面的奈米結構具有抗水防塵的自潔功能
目前研究出最小的軍事飛機,「重量」及「燃料」成為這項技術的瓶頸
以奈米技術製成之偵測器具備多功能、微型化、靈敏度高、反應速度高、耐負荷性高、穩定可靠等特點
美國於1995年開始逕行俗稱為「麻雀衛星」的奈米衛星計畫,這種衛星體積極小,且種量不到10公斤
智慧型戰鬥服>利用奈米材料特殊的物理現象,可以製作有如人類肌肉的纖維材料,會自動在傷口部位收緊,以防戰士大量失血。
隱形材料
奈米微粒材料的「比表面積」較一般材料大,對紅外線和電磁波的吸收率也較強
「奈米燃料」具有體積小、燃燒效率高的特性,使得武器載具的速度、巡航距離大增
「太空罐」乃是運用太空武力來支援並達成國家安全目標之能力。
*約到160公里高處,空氣幾乎已不存在了。一般我們所稱的「太空」,便是由此點往外算起
1957年,前蘇聯將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軌道,震驚了全世界
1990年12月美國在60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架起一座天文台─哈伯太空望遠鏡
目前太空在具僅能支援陸、海及空軍在戰場上之作戰行動,太空武器投射技術發展尚未成熟
*1981年4月12日,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上千萬人的注目之下緩緩升空,第一艘載人飛行的太空梭終於發射成功!
太空梭所需的發射費用約為傳統火箭的八分之一
人造衛星發射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1.傳統是火箭運載發射:火箭運載發射仍是目前最常採行的方式。
2.機載式發射
3.太空梭上發射
通信衛星又分為:
(1)直播電視衛星
(2)軍事通信衛星
(3)電信業務衛星
搖桿探測衛星又分為:
(1)氣象衛星
(2)地球資源衛星:除了能作為探礦用途外、尚能應用於地質、地震、海洋測繪、地圖繪製、土地開發、災害評估、農林漁木資源與考古等用途。
導航衛星:一開始是美國為了軍事用途而設計的,原屬於美國軍方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統(GPS)
間諜衛星:間諜衛星是標準的軍事衛星。在「偵查」及「預警」的功能上發揮極大的作用。
偵查方式分為─可見光偵照、紅外線偵照與雷達波偵照以及電子偵照。三種偵照方法中,以可見光分倍率最高,紅外線居中、最後是雷達波
反衛星武器的攻擊方式包含干擾、破壞或摧毀。
核導彈為反衛星武器最早期的殺傷手段
定向能反衛星武器
*定向能武器包括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
太空軍事化發展的限制
(一)太空發展所費不貲
(二)太空武力技術尚未成熟
(三)太空垃圾
復興商工反霸凌專線:2922-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