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而言,國防科技與民生科技之間並無明顯分野,凡可用於國家防衛層面與純軍事行為的技術,均可統稱為國防科技。
軍事事務革命
軍事事務革命(RMA)及運用創新的技術,輔以軍事準則與作戰概念的大幅變革,使作戰特性與作戰行動根本性的改變。
以器口徑區分,直徑20公釐(mm)以下稱為槍械,口徑大於20公釐(mm)稱為火炮。常見的槍械、火炮有以下幾種:
手槍(可有可無,看過就好~):
具備輕巧、攜行方便、構造簡單等優點,現已成為軍隊領導幹部、飛行員或特種部隊的標準武器配備之一
步槍:
眾多輕兵器中以步槍最早問世,具有射程遠、威力強、可變換射擊模式,並可在 近戰時配合刺刀及槍托殺傷敵人等優點,因此目前仍是戰士常用的基本武器
機槍:極具震撼力,依陸戰術需求分兩種:
班用機槍:
配備於步兵班的輕形支援武器,使用5.56公釐子彈,重量輕且便於攜行,故為班的火力骨幹。如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美軍配發比利時所研製的Minimi機槍
排用機槍 (可有可無,看過就好~):
通常指7.62公釐口徑的機槍,配合於排級部隊支援戰鬥。
迫擊砲:
倍徑在20以下指稱為迫擊砲。世界第一門真正的迫擊砲於1904年日俄戰爭中問世
榴彈砲 (可有可無,看過就好~):
倍徑在20~35之間,目前已有自走炮
加農炮:
倍徑在30以上者歸類為加農炮,軍團級經常運用其做為反砲戰、壓制敵軍火力、打擊縱深目標的最佳武器
無後座力炮:
具有重量輕、體積小、結構簡單與可加裝於吉普車上等優點,常配備於第一線步兵支援反裝甲作戰。
火箭是歷史悠久的投射武器,中國古代的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
在軍事運用上,砲兵的火箭系統由於射程優於火炮,常用於打擊敵軍後方深遠且具威脅的戰術目標。一般可分為以下兩種:
單管火箭系統 (可有可無,看過就好~)
多管火箭系統
火箭若是加裝導引及控制系統及稱為飛彈,因追蹤與攻擊目標的精確度高,在第三波高科技戰爭中佔有指標性地位。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攻擊英國 倫敦的V-2火箭(亦稱V-2飛彈,經研究以具備導向功能),則是現代彈道飛彈的鼻祖。
飛彈的組成
彈體部分:由導引、彈頭、控制、推進等四大系統構成
導引系統:為研製最費時、成本最昂貴的飛彈核心元件
彈頭系統 (可有可無,看過就好~)
控制系統:包含微電腦、陀螺儀*等組件,確保飛彈飛行的穩定與攻擊目標的精確性
推進系統 (可有可無,看過就好~)
陀螺儀
陀螺儀是一種穩定裝置,成應用於飛彈導引系統或火炮控制系統。
短程導引系統
雷達導引
全主動雷達導引:
尋標器兼具雷達功能,可實施視距外作戰,提高戰場生存率,此種戰鬥特性即位「射後不理*」(Fire and forget)常用於空對空飛彈
光電導引:如紅外線、可見光、雷射等
紅外線導引:
電視導引:
熱影像導引:
目前最新的美製AIM-9X響尾蛇飛彈(又稱響尾蛇2000型)就是以此種方式導引,他能感應座艙內電子儀器所散發的熱源,可謂全方位的追蹤飛彈
光纖導引:不僅可靠、實用兼具經濟性,也較不易受到電磁干擾。
射後不理
及飛彈具備「視距外接戰」性能,且尋標器有主動追蹤目標的能力,可在較遠的距離先發射,發射飛彈後則馬上脫離危險區,以避免遭受敵機攻擊。
長程導引系統
地形比對導引:
將目標與其附近區域的地物、地形特性及規劃路線等相關數據,於發射前輸入飛彈內的微電腦,當飛彈飛臨目標區域上空時,會比對電腦資料庫,進而修正彈道命中目標,多用於飛彈的終端導引系統。如在2003年波斯灣戰爭中大放異彩的美製BGM-109戰斧巡弋飛彈,即是整合慣性、導引、地形筆對、數位圖像識別等三套精密系統
美國戰斧飛彈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最具代表性的巡弋飛彈
熊二E型飛彈
目前我國以成功研發類似美國戰斧巡弋飛彈的武器,即熊二E型飛彈
主要飛彈類型(詳情見課本):
空對空
空對面
空對潛
面對空
面對面
面對潛
潛對空
潛對面
潛對潛
陸上載具
裝甲車輛:具友誼頂程度裝甲防禦能力的戰鬥與後勤車輛稱為裝甲車輛,可抵禦槍彈和配彈碎片。裝甲車輛可分為輪式與履帶方式兩種
主力戰車
步兵戰鬥車
兩棲登陸用戰鬥車:
用於水陸兩棲攻擊的車輛,具有優越的機動性,適用性與安全性等特點。
自走炮
防空飛彈系統
區域防空系統:
為射程至少40公里的中、高程飛彈系統,如我國天弓、美國的鷹式與愛國者等系列飛彈,並具射程遠、反應快、多目標等優點。
野戰防空系統
海上載具
潛艦:潛艦具有獨立、隱密、突襲、高續航力與耐航力等特性,能對水面艦艇造成極大威脅
核動力潛艦:能長時間、常距離高速潛航於水面下執行任務,加上可攜帶核子武器,故具戰略功能
攻擊潛艦:
目前世界上最具攻擊能力的核動力潛艦為美國海狼(Sea wolf)級核動力攻擊潛艦
彈道飛彈潛艦
柴電潛艦:我國向荷蘭採購的旗魚級(Zeaardvis)改良型潛艦即屬此類。
核動力潛艦的缺點
核動力潛艦具有價格昂貴、報廢技術困難等缺點,加上近年來俄羅斯核動力潛艦輻射外洩等事件,使核動力潛艦的安全性再次受到質疑,並引發各國對絕器推進技術研發的興趣
尼米茲級(最大航速33節,加滿燃料一次可使用13年)為現時美國主力航空母艦,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戰艦
空中載具
戰鬥機:
戰鬥機是軍用飛機中裝配數量最多、應用最廣、發展最迅速的機種,主要用於消滅敵方飛行目標,目有奪取制空權,攔截敵方攻擊機、轟炸機、偵察機、巡弋飛彈與對地攻擊等任務。如美製F-15、F-16與我國的IDF戰鬥機等,都是性能優異的戰鬥機。
轟炸機
運輸機
直升機:
直升機由於能垂直起降且起降空間需求小,因此具有極佳的操作彈性,廣受陸、海、空三軍採用。依任務需求,可分為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通用直升機、反潛直升機、偵蒐直升機
無人飛機系統:
行較簡單的偵察、目標獲得、戰場效果監視等非攻擊性的軍事任務。如我國中科院航空研究所研製的「中翔2號」與「天準2號」無人飛機,可日夜執行長時間偵察任務,屬多用途、戰術性的無人飛機系統。
生化武器是指生物武器及化學武器。生物戰是運用生物武器,以致病性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黴菌)和毒素等手段,對敵人有生力量造成疾病或死亡;而化學戰則是運用防護毒劑、煙霧與縱火等化學戰劑,藉以殺傷敵人。
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的發展與運用起源於細菌戰,早在西元前600年,亞述人就已懂得利用黑麥麥角菌污染敵人的水源。一般而言,生物武器可分為四種類型:
微生物型
天然毒素型:
用黴菌、細菌與動植物(如蛇、蜘蛛、蠍子、河豚等)中含有的毒素作為生物武器
人工毒素型
基因重組型
為防止生物武器繼續擴散,1972年時陸續有143個國家於日內瓦簽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許多中東地區與非州國家仍採取不合作態度,並將生物武器視為「廉價的核子武器」,持續進行研發與推展
化學武器:
化學毒既是構成化學武器的要素,包括有窒息性、催淚性、血液性、糜爛性、嘔吐性、神經性與癱瘓性等,其中以神經化學毒劑的威力最強,因此又有「窮國核子武器」之稱。
核子武器:
核子武器與生化武器合稱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1945年7月16日,美國陸軍在新墨西哥沙漠中試爆成功,正式宣告核彈時代的來臨。
核子武器利用核反應的熱輻射、爆震、放射線與電磁脈衝等四種不同能量釋放的形式,以達成殺傷人員與破壞建築物、裝備等目的。以反應概分如下:
分裂性核武器
為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是利用鈾234或鈽239的核分裂反應產生爆炸能量。如美國在日本投放的「小男孩」(代號Little Boy)與「大胖子」(代號Fat Man)原子彈,兩者爆炸威力均十分強大。
融合性核武器
氫彈
以鈾彈或鈽彈作為彈心,利用融合原理爆炸,彈心爆炸後產生的2先萬度高溫使氫原子融合而發生極大的爆炸威力,威力超過原子彈。
中子彈
中子彈沒有第一代核武所產生的熱輻射、爆震等效應,能量大且穿透力強的中子可直接穿透(而非損毀)武器裝備、裝甲與建築物,達到殺傷人員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