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86977754678124/
這是血染風采的FB社團網址@@
麻煩找不到我們FB社團的盟友藉由此連結前往吧!!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三年級第一次段考國防講義>w
戰爭成為科技發展的強力催化劑,高科技武器也大幅改變了戰爭的型態。
戰爭型態及特色
(1)第一波 農業戰爭:倚靠肌肉力量的近身搏鬥武器
(2)第二波 工業戰爭:大規模毀滅武器、全民皆兵的集體徵召
(3)第三波 科技資訊戰爭:無前線的戰爭、以知識為軍力核心
艾文。托佛勒,《第三波》,臺北:時報出版,1994
第一波農業文明中戰爭的特色,使用的是刀、斧、供、矛等不需要火藥的兵器,統稱為「冷兵器」,武器的強度決定於使用的人力、獸力或材料。
成吉思汗利用火藥技術製造出具有強大殺傷力及震撼力的火炮
第二波工業文明由1774年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火車頭,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在這期間,戰力評估依據主要為機械力及火力,大規模的生產與大規模的毀滅為本階段的戰爭特色
西方兵聖克勞賽維茲主張的觀點「戰爭是推展至極限的暴力行為」
在第二波戰爭中,軍事家所追求的攻擊範圍、速度及殺傷力的競賽,已經到達了空前的極限。末期核子武器的出現,使全人類籠罩在「相互保證毀滅」的陰影下。
第三波科技文明下的戰爭強調「知識」就是戰力,以兩次的波灣戰爭為例,美軍運用精準的導引炸彈、巡弋飛彈、衛星定位、隱形戰機、無人偵查機、陸空聯合作戰系統、聯合後勤
第三波科技戰爭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戰術理論
1991年的波灣戰爭,開啟了現代模式的大門
聯軍正式發起地面作戰後在極短時間內結束
科學家努力奮鬥了幾十年,綜合運用電磁學、光學、聲學、材料學等科學理論和技術,創造了新的隱形技術
非致命性武器
例如一枚戰斧巡弋飛彈就運用了許多技術,如衛星定位、地形比對、導引技術、目標辨識等
(戰斧巡弋飛彈命中率超過80%,誤差範圍在3公尺以內)
無論科技如格以我們想像不到的速度在進步,其運作成功的關鍵因素,仍在於「人」
歷次的軍事事務革命中,又以自20世紀以來的規模最大
(1)15世紀>火藥:科技、財政
(2)16世紀>築城:建築、財政
(3)18世紀>英國財政革命:財政、組織、構想
法國大革命:意識型態、社會
近代軍事事務變革出現在「冷戰時期」
而首先登場的是「軍事技術革命」提出這個概念與名詞的是前蘇聯的歐加科夫
美國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主任馬歇耳及其研究團隊作了如下修正及定義:凡因軍事準則重大變化、作戰組織徹底改變,以及新科技運用等,造成戰爭本質之改變者,應稱為「軍事事務革命」
「軍事技術革命」(前蘇聯):主張「革新」,本質上是「去蕪存菁」
缺點:新型態戰爭威脅反應較慢
「軍事技術革命」(美國):其主張則是屬於「革命」,本質上是「除舊布新」
優點:能跟著時代潮流趨勢前進
以美國為例,美軍在越戰失敗之後,力行軍是事務革新,在經過一連串傳統的戰法籍組織編制調整後,1991年波斯灣戰爭,部隊戰鬥力已然倍增
武器及技術、戰法、戰鬥組織及編制三位一體同時改變,因而產生了新的作戰原則-----「要害打擊」與「同步打擊」
武器來源的受限增加了軍事採購上的困難,人員精簡時所肇生在「質」、「量」轉換上能否兼顧的問題
由於我國國軍係依據美軍編制及裝備編成,所以要了解我國軍事事務革新發展方向,就得先從美軍當前軍事事務革命論起了
綜觀美軍在波灣戰爭、科索沃軍事衝突、阿富汗反恐戰及對伊拉克作戰之表現,足見其軍事事務革命的成效甚佳
美軍在軍事戰法上著名的變革-----「斬首行動」
我國國家當前國防政策,係以「預防戰爭」、「國土防衛」、「反恐制變」為基本目標
國軍以「科技先導、資電優勢、聯合截擊、國土防衛」為建軍指導
講求速戰速決:用兵打仗貴在速戰速決,而不宜曠日持久
曠日持久會使軍隊疲勞,國家經濟枯竭
未來的資訊戰,這種超越軍民界線與限制的特性,也讓資訊戰成為「超限戰」的一種形式
資訊戰的武器系統可區分為「有形殺傷武器」與「無形殺傷武器」兩類。前者如空中載具、中長程飛彈與水面上、下船艦;後者如電磁脈衝、電腦入侵與病毒施放等。
美伊戰爭中,美軍讓很多記者跟隨自己的部隊一起行動,就是一種心理戰
資訊戰,中共稱為「信息戰」
中共目前所積極研究的「點穴戰」,就是以信息戰為主
訂閱:
文章 (Atom)